乳腺癌药
肺癌药
肝癌药
卵巢癌药
前列腺癌药
胆囊癌药
胃癌药
甲状腺癌药
胰腺癌药
膀胱癌药
食管癌药
宫颈癌药
结直肠癌药
淋巴瘤药
肾癌药
子宫内膜癌药

更多

免疫治疗
靶向药
内分泌药
中药
细胞治疗

首页 > 癌症药物 > 靶向药物 > 阿伐替尼 > 最新研究

全“例”以赴,愈焕新生|峰回路转,多次手术并多基因突变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再遇新希望

来源: 医脉通肿瘤科 2023-02-16 20:22:19

胃肠间质瘤(GIST)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,其发病机制主要为KIT /PDGFRA 基因的获得性突变。对于大多数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,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可取得较好的疗效,然而PDGFRA外显子18 D842V突变的GIST患者对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及瑞戈非尼等传统TKI均不敏感。倘若患者多种基因突变并存,则治疗该从何处下手?病势错综纠缠,又将如何寻求破解之法?本期“GIST精准诊疗新视角专栏”特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郑创医师为大家分享:一例多基因突变并存的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,经多次手术后使用阿伐替尼治疗,获得部分缓解的经典病例,其导师林涛教授、周永建教授进行点评。 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病例介绍

病史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患者男,59岁,因“反复腹痛2年”于2009年在外院就诊。患者既往体健,查体中下腹可触及一活动性肿物约8CM。 

检查结果 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腹部CT:中下腹腹腔占位病变(8.3*5.0cm,界清,局部肠管受推移)。
  • 2009.2,行“小肠肿物切除术”。术中见:巨大肿物位于左中下腹,小肠与肿物表面有广泛粘连,呈分叶状,突出腹腔表面,有较完整包膜,与左下腹、后腹膜粘连较明显。
  • 术后病理:小肠GIST,危险程度高,混合细胞型。
  • 免疫组化:CD117(-),CD34(-),SMA(-),desmin(-),S-100(-),Ki-67(5%),P53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P53(+),Dog 1(+)。
  • 基因检测:c-Kit Exon11突变。 
 

临床诊断 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小肠GIST;高危险度;c-Kit Exon11突变 
 

治疗经过 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术后伊马替尼400mg qd辅助治疗。
  • 定期复查,于2009.8发现右中腹部复发灶;患者拒绝舒尼替尼治疗,2009 .10伊马替尼增加剂量至600mg qd治疗。定期复查CT,见右中腹部占位较前相仿,未见新发转移灶,评估疾病稳定。
  • 2018.11,腹部B超发现新发转移灶,之后腹部CT发现胃大弯侧前壁新发占位性,考虑疾病复发,并于2019.1行“胃体肿物切除术+大网膜肿物切除术”。术中所见:胃体大弯前壁一附着肿物约5cm*6cm,囊实性,鱼肉状,质脆,易出血;大网膜一肿物,约3cm*2cm质韧,包膜完整。术后病理显示胃体肿物和大网膜肿物均符合GIST,大网膜肿物基因检测为c-KIT Exon11突变,胃体肿物为PDGFRA Exon18 D842V突变。
  • 术后经MDT讨论后,建议改用舒尼替尼,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。术后继续伊马替尼600mg qd治疗。
  • 2019.5.10,患者复查发现腹腔肿瘤进展,评估后考虑伊马替尼控制效果不佳,故于2019.7.2更换为舒尼替尼 25mg qd p.o.方案辅助治疗。服药期间复查腹部CT发现胃体前壁新发巨大肿块及腹腔多发结节,考虑GIST复发并腹腔、腹膜、网膜多发转移。
  • 2019.10,胃壁肿瘤进展破裂出血,紧急行“剖腹探查术+腹腔肿物切除术+大网膜活检术”,术中见胃体前壁附着鱼肉样肿瘤约8cm*9cm,肿瘤破裂出血。胃壁肿瘤基因检测结果为PDGFRA Exon18 D842V突变。
  • 术后于2019.11.4开始“伊马替尼400mg qd+舒尼替尼25 mg qd”双靶向治疗,后因副作用大及疗效不明确,于2019.12停用双药联用。
  • 2020.7,复查CT示腹腔及系膜网膜多发转移瘤,提示肿瘤进展。后转诊至我院,并于2020.8入组“阿伐替尼用于治疗中国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GIST受试者的Ⅰ/Ⅱ期研究”,接受阿伐替尼300mg qd.po治疗。入组后定期复查CT,结果示腹腔及肠系膜、大网膜、腹膜、肝内多发转移瘤较前基线明显缩小,提示阿伐替尼治疗达到部分缓解。2022.3复查仍持续缓解(PR时间 19个月,肿瘤最佳疗效为缩小70%)。
 
图片图1 治疗过程
 
图片
图2 阿伐替尼治疗10个月后获得部分缓解 
 

病例分析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该患者于2009年确诊为小肠GIST,高危险度,KIT外显子11突变。手术切除后接受伊马替尼400 mg辅助治疗,仅半年就复发,因拒绝舒尼替尼治疗,选择伊马替尼增量至600 mg,获得较长时间的疾病稳定。然而2018.11疾病再次复发,大网膜和胃体出现新发病灶,遂于2019.1行第2次手术,术后基因检测大网膜病灶KIT外显子11突变,胃体病灶为PDGFRA D842V突变。术后经MDT讨论建议改用舒尼替尼治疗,但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,术后继续伊马替尼600mg qd治疗。由于伊马替尼疗效欠佳,于2019.7.2更换为舒尼替尼治疗,但不幸的是,2019.10胃壁肿瘤进展破裂出血,紧急行第3次手术,并再次行基因检测,结果为PDGFRA D842V突变。术后经MDT讨论予以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双靶联合治疗,但因双药联用副作用大、疗效不明确,遂于2019.12停用双药联用,治疗陷入窘境。
 
2020.7,复查CT提示肿瘤进展。考虑到该患者PDGFRA D842V突变GIST对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均原发耐药,患者转诊我院,入组“阿伐替尼用于治疗中国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GIST受试者的Ⅰ/Ⅱ期研究”,接受阿伐替尼300mg治疗。取得较好疗效,治疗10个月后,病灶较基线明显缩小,获得部分缓解。截至2022.3末次随访,病灶仍持续缓解,有效持续时间长达19个月。
 
病例提供者:郑创医师、林涛医师

专家简介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郑创 医师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学院专业型博士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林涛 教授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副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福建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快速康复学组委员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福建海医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理事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福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 

病例点评

 

周永建 教授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本例患者于2009年确诊为小肠GIST,截至目前约13年病程,治疗过程堪称一波三折。期间接受多次手术以及伊马替尼400mg&600mg、舒尼替尼治疗,甚至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双靶联合治疗。该患者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最初小肠GIST为原发KIT外显子11突变,使用伊马替尼治疗近10年后复发转移,而后续胃体新发病灶为PDGFRA D842V突变,该病灶是否为小肠转移值得存疑。多基因突变不仅是造成疾病进展和后续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耐药的主要原因,还体现了GIST晚期肿瘤时空异质性的特点,这也是TKI治疗的难点。尽管该患者曾尝试过伊马替尼联合舒尼替尼治疗,但结果仍不佳。这也进一步证实,PDGFRA D842V突变GIST对伊马替尼、舒尼替尼等传统Ⅱ型TKI均原发耐药,该类患者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, 而PDGFRA D842V和KIT突变同时存在,无疑使此类患者的治疗变得更为复杂。值得庆幸的是,患者参与阿伐替尼Ⅰ/Ⅱ期临床研究,接受该药长期治疗。事实证明,阿伐替尼治疗后迅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,并获得部分缓解,截至末次随访有效时长已达19个月(阿伐替尼的特点是一旦有效,持续时间长),这或许表明阿伐替尼对PDGFRA D842V突变患者有效的同时,可能对KIT 11突变患者肿瘤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,所以这例双突变患者才得以获长效缓解。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 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实际上,对于经历了多次手术,且多种基因突变并存的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来说,阿伐替尼能取得如此疗效实属不易。不过,也在意料之中。因为,在2021年NAVIGATOR 研究长期随访结果中,阿伐替尼治疗PDGFRA D842V突变GIST患者的ORR达到91%,PFS约34.0个月,足见其疗效之显著。最令人期待的是,阿伐替尼于2021年3月31日在中国获批,成为首个针对PDGFRA 外显子18(包括D842V)突变GIST患者的精准治疗药物,填补了该类患者的治疗空白。期待更多PDGFRA 外显子18(包括D842V)突变GIST患者,能够得到及时、有效、规范的精准治疗,获得更多的生存获益。 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点评专家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周永建 教授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中国医师协会 GIST专业委员会委员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

  • CSCO GIST专业委员会委员wIV帝国网站管理系统